2006-02-01

韓國人也要「積極管理、有效開放」


今年元旦陳水扁提出「積極管理、有效開放」的路線修正,遭到國內部份政客、媒體聯手痛批。不過,昨天韓國主要媒體朝鮮日報刊登了兩則新聞,或許能提供台灣人民看到不同於國內媒體的想法與省思。朝鮮日報每天同步提供中文、英文、日文版內容,敬請自行參閱。





第一則新聞:韓國商會對韓國技術大量外洩中國,發出危機警訊。



2006.01.31

「韓中兩國技術差距僅為 4.6 年」主力電子產品技術僅領先 3.3 (全文)

"· 기술격차 4.6" -- 전자 분야는 3.3 불과 (全文)

Korea Warned of Dwindling Know-How Lead Over China (Read)


韓國國內企業和中國的技術差距僅為4.6年,而主力產品——電子領域的技術僅領先3.3年,因此有人認為制定相關對策迫在眉睫。特別是,產生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國內企業在進軍中國的過程中將技術外泄。



大韓商會
31日表示,對全國275家製造企業進行的「中國的技術追擊和企業對應現狀」調查結果顯示出上述結果。



從不同行業的情況看,造船
(5.8)和汽車(5.3)領域技術差距較大,而鋼鐵(4.8年), 纖維(4.6年)、機械(4.4)、石油化學(4.0)等行業的技術差距在4年左右。特別是,電子(3.3)領域是各行業中技術差距最小的行業。



調查對象企業中,
86.6%回答說:「中國競爭企業的技術發展速度進一步加快,技術差距正在飛速縮小。」



就韓國和中國的技術差距縮小的原因,回答「
國內企業在進軍中國的過程中將技術外泄」的企業達34.6%,所占比率最高。特別是,在電子行業中,竟有63.5%的企業回答是上述原因。



大韓商會經營調查組組長孫世元(音譯)說:「在價格競爭力處於劣勢的情況下,如果連技術競爭力也被中國超越,那麼世界市場上將沒有我國企業的立足之地。針對中國制定產業保護和技術外泄防止對策迫在眉睫。」(
대한상의 손세원 경영조사팀장은가격경쟁력이 열세인 상황에서 기술경쟁력마저 중국에 추월당하면 세계시장에서 우리 기업이 자리가 없다 말했다.



但是,儘管面臨中國的技術衝擊,回答已經制定對策的企業僅達23.3%。特別是,中小企業中回答「沒有適當的對策」的企業所占比率達43.2%



下略









第二則新聞,朝鮮日報以社論提出,唯有扎根韓國才能振興經濟的呼籲。



2006.01.31

[社論] 通過巨濟市和儀旺市的事例韓國應該醒悟了 全文

[사설] 대한민국은거제의왕 보고 느끼라 全文

Help Businesses Help the Country Thrive (Read)


本報上月31日進行的系列報導《托企業的福而笑的巨濟》和《因企業離開而哭的儀旺》不僅僅是「兩座城市的故事」,而且可以理解為「韓國與某國的比較」。報導中包含韓國社會切實需要的資訊。



國土南邊的一點、島城
——巨濟市托大宇造船海洋公司和三星重工的福,不僅工作崗位充足,而且飯店都是滿滿的客人。相反,首爾市旁邊的儀旺市在高麗合纖、rotem等養活城市的企業相繼離開之後,變得店鋪沒有顧客,街頭人跡稀少。



這是說明企業與城市的共生關係的實例。即使距離首爾市有千里之遙,但只要進駐一家像樣的企業,居民生活仍然會好轉。相反,即使城市位於首都地區,但只要企業離開或破產,城市也會跟著荒廢
...



中略



大韓商會去年進行的調查中,
38%的國內企業回答:「10年以內將工廠遷移到中國等海外。」針對跨國企業進行的另一件調查中,希望在韓國設立研發(R&D)中心的企業只有2.9%現在,韓國在巨濟和儀旺的事例中應該看到什麼,應該感覺到什麼,已經不言自明,十分明確。









附記:



身為台灣人,我當然是以台灣的角度看待事物,就像韓國人也會以他們的立場看待韓中關係。但其實我不太張貼關於台灣對中政策的文章。除非發生「損害台灣主權」的重大議題(例如反分裂法),否則我大多只是在拜讀他人blog時,才留言談論。



不過儘管如此,還是經常有朋友認為,我必然是個抗拒中國熱的頑固份子。以前我會試圖陳述自己的想法;後來想開了,對方既然早已幫你貼上標籤,那說什麼都是多費唇舌,我何必把生命浪費在令自己覺得不美好的這些人事物上呢?



與有相同遭遇的朋友共勉。






【其他閱讀】



technorati tags: , , ,

1 則留言:

  1. 非常重要的兩篇報導,給那些不斷拿韓國來唱衰台灣的無知媒體兩個大耳光。

    回覆刪除

轉載圖文內容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