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到過中社的人,甚至是在那邊短住過一些時日的人,如果仔細體驗當地生活,不難發現中社的居民其實是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他們不求名,也不必去追求利,自己 種菜自己吃或是分送鄰居好友,簡單、自然、毫無壓力的生活方式,是都市人求之不得的,因此,這樣的夢想將都市人帶到了這裡,但也有部份是好奇的人,好奇這 樣的簡樸生活是否還存在著的人,於是,不必大肆宣傳地,觀光很自然地就進入了中社。花宅其實就是澎湖中社(村)的舊稱,中社的百年古厝聚落,是以咕咾石建造而成的特殊景觀。自從中社獲得2004聯合國世界文化紀念物守護計畫(簡稱 WMW) 注意,列入「100 most endangered sites(100個最值得關懷及保存的文化紀念物)」,一時間聲名大噪。
問題於是跟著來了。中社需要遷就觀光去做任何改變嗎?他的原始傳統風貌不就是最吸引人到此一遊的動機?他需要不管到九份、鶯歌、內灣都看得到的小店來吸引遊客嗎?我想他的純樸就是最大的賣點。
發展觀光,一定要賺大錢嗎?如果你說是,那賺完大錢之後呢?你說要拿來發展地方,怎麼發展?蓋更吸引人的設施?蓋更多的民宿旅館?把全倒的古厝再復原成四不像?於是,地方特色慢慢消失,外地人來也只會看到在台灣其他地方似曾相似的場景,這樣好嗎?
但修復後的古蹟面貌,被媒體如此奚落:
.... 公權力機構卯起來投入「守護」行列,結果是舊房子被整修得煥然一新,還有類似台北東區的裝飾地磚和路燈出現....在內政部「城鄉新風貌專案」撥款支持 下,這間大厝被翻修得煥然一新,不但外觀與周遭建築格格不入,內部的彩繪技法拙劣,連框線都畫不直。使用的屋樑更是劣質木材,估計沒幾年又得汰舊換新....
(中時電子報 2004.09.07 這廂修過頭 中社村 地磚、路燈冒出來)
是為了配合當局的綠色矽谷計畫,所以官僚的腦子裡,永遠只想者如何靠觀光撈錢嗎?許多原本立意良善的計畫,無論是社區營造、生態旅遊、古蹟保存還是文化技藝傳承的構想,如今都單一邏輯的指向:怎樣賺大錢。
以自由時報一篇紫蝶幽谷的報導為例,作者清楚點出了「黃金夢碎」的危險:
.... 目前還沒能完整提出茂林如何邁向優質生態旅遊的計畫大綱,卻已經出現「這能賺大錢」的高分貝談話。「能賺多少錢」的問題本身一點沒錯,「生態旅遊」提供了 保育與經濟和諧共存的思考,人與自然皆由觀光活動取得資源以確保永續。「賺大錢」,是人人樂見的未來,然而生態旅遊「黃金夢」的實現,卻需要紮實的意識扎 根與踏實的研究成果作為後盾。上個月,呂副總統前往瓜地馬拉訪問,正式和瓜國簽署了一份「安提瓜世界文化遺產維護意向書」,援助瓜國進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遴選的世界文化遺產,安提瓜古城 (Antigua Guatemala)。不同於花宅的模式,瓜地馬拉維修古蹟的概念,是修舊如舊;利用保存地震震垮的樑柱、瓦片等舊建材來修護古蹟,既保留古蹟的歲月記憶,又延長了古蹟壽命。
太早喊出黃金夢,是激勵,卻更可能是人為誤導造成另一場生態浩劫的開端....(自由時報 2002.01.25 生態旅遊黃金夢 別呷緊撞破碗)
倒不是說只有「以舊修舊」才能保留古蹟的價值。日本經常運用新建材融合傳統工藝的古蹟修復方式,效果也未必不好,例如秋田角館正在大量翻修的武家屋敷(宅邸)聚落,除了幾處特定古蹟保存外,街景和周圍的建物,也還是會融合許多當代建材和技術,只是差別在於該如何恰當拿捏古蹟維護的分寸。
古蹟維護方式的歧異很多,在文建會網站上有篇文章談到古蹟維護原則,可以先看看。應邀出席的知名美術史博士Michael Petzety,引用了西方俗諺 Poverty is the best preservationist. (貧窮是最佳保存者),說明德國許多古蹟變得「嶄新華麗」,老舊市鎮也「完全復健 (totally rehabilitated)」,其實是一種缺失。
我們當然樂見保存古蹟,也進而創造地方繁榮的商機,但居民不應淪為淘金熱下自負成敗的白老鼠。一旦維護古蹟的目的從尊重歷史,見證歷史的態度,變質為賺觀光錢的工具,類似花宅這樣花大錢翻修,卻反而帶來浩劫的例子,恐怕還會不斷「歷史」重演。
你好!打個招呼先
回覆刪除我是弄花宅網站的小朋友^^,
看到你的這篇文章,
很高興我的一個小感想能夠發展出那麼多,
我們老師上課曾說過
越貧窮的地方文化資產保存的越完整!
那時候聽到之後我想了想,
覺得這句話真是很有道理,
因為中社其實也算是這樣的地方,
也因此才得以保留下來現在的舊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