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的台灣,開啟青少年心靈與視野 / 李敏勇
教育部策劃、國立編譯館主編、五南圖書印行的《青少年台灣文庫文學讀本》一套十二冊,新詩、散文、小說各四本,日昨在誠品書店舉行出版會。阿扁總統難得地蒞臨台灣最大,而且也是亞洲最大的書店參觀,並且為這套提供給國中、高中青少年閱讀的書致詞。會中,杜部長朗讀了詩人林央敏的〈嘸通嫌台灣〉,楊翠朗讀了散文家粟耘的〈飄落的桐花〉,范銘如朗讀了小說家黃春明的〈青番公的故事〉,做為選編作品的象徵性呈顯。
四十篇小說,一百四十篇散文,二百六十七首詩。這一套以「文學性」、「青少年性」和「台灣性」為編選原則的文學讀本,就像禮物或信物一樣,是要獻給台灣的青少年的。分別從學校,也會從社會與青少年接觸的這套文學讀本裡的作品,在台灣的時間和空間留下心的跫音,藉著這樣的編選計畫探觸著青少年的心。忝為這一套文學讀本召集人的我,在總序〈映照時代與社會,呈顯心的視野與憧憬〉,提及先進文明國家青少年學生的閱讀,並以「接觸文學,更愛文學;認識台灣,更愛台灣」為閱讀台灣文學下了期待的註腳。
這是一套新文學讀本,台灣傳統文學不在編選之列,自然不會包括中國傳統文學,更沒有文言文作品。這並不是說文言文都不值得讀,而是不在這套讀本的考量之內。某些認為維持高度比例文言文教材以拯救本國語文教育的學者、作家,在這套讀本出版之前被誇大的與教育部長的爭論,與讀本無關。但這套讀本發表後的某些新聞報導,刻意強調未選文言文。做為青少年文學閱讀的啟蒙窗口,以白話語體文作品做為考量,是十分正常的事。日本的傳統文學經典《源氏物語》,明治維新後至今已有三種白話語體文譯本,後兩冊還是與謝野晶子和瀨戶內寂聽這兩位女性詩人、作家,分別在戰前、戰後不同的時代完成的呢。
文學的台灣有超越政治鴻溝的視野,這是因為文化和政治不同:文化的意理認為任何人都不能剝奪他人的生命;而政治主張則是戰爭中可以殺害交戰國敵軍甚至殃及一般人民。例如,在台灣這塊土地上,有些作家在主觀上也許不認同這裡的國家條件,但客觀上仍然被視為台灣作家。余光中曾說台灣文學以台灣本地人文學的概念是褊狹的,但事實呢?余光中的詩和散文都在編選內容裡,不選他的〈鄉愁〉而選〈踢踢踏〉和〈聽蟬〉,呈顯他的台灣經驗。這樣的「台灣性」其實也在許多戰後移入台灣的詩人作家作品中呈顯。鄭愁予的詩留下許多台灣的山嶽與平地風情,他的〈嘉義〉、〈基隆港夜歌〉、〈島谷〉,都比〈錯誤〉更適合推薦給青少年學生閱讀。
在戒嚴統治時期,黨國化國策文學盛行時代,從中國大陸來台的詩人楊喚(一九三○—一九五四),他短暫的人生更在台灣留下詩的花與果實。讀本裡的《花與果實》就是以他一首描寫台灣風物抒發心情的作品為書名。他的〈犁〉和〈椰子樹〉和他許多作品一樣與台灣的經驗連帶在一起。
密集著的是甘蔗的隊伍。
成熟著的是稻的彈粒。
沉默著的是地雷般的鳳梨。
香蕉姑娘害羞的懷孕著幸福。
椰樹少女熱烈的擁吻自由。
這裡的土地呀,在酗著陽光的火酒…
楊喚的〈犁〉以「犁呀,是帶來祝福和營養的使者」承接農作物的風情,這樣的台灣性呈顯了和政治不一樣的詩的真摯。台灣的青少年學生在閱讀這些文學作品時,對於台灣這塊土地的感覺和對於生命的涵養,都會因為感動而更為深切。
台灣的新文學歷經戰前的日本統治、戰後國民黨長期統治。民主化以後,政治才逐漸開朗。從日本語、通行漢字中文到台灣話文的再度以漢字台文、客語或漢羅台文,反映了文學的語言現象。文庫的四冊新詩讀本裡,一百多位詩人的二百六十多首作品中,約有十首左右台語詩,其中一首漢羅台文作品。這原是台灣文學現象,但有些新聞報導特別以漢羅台文的例子,藉由青少年學生意外接觸的陌生感扭曲編選旨意。
當阮ê生存ho人威脅
阮會用阮堅實ê身軀
Pian7向海岸
用阮ê性命
見證阮ê存在
這首〈海翁宣言〉(李勤岸),通行漢字中文的意思「當我的生存讓人威脅/我會用我堅實的身體/撲向海岸/用我的生命/見證我的存在」,是以鯨魚比喻台灣的發言。乍看之下,似乎生疏。但輔以註解,其實相當淺顯易讀。杜部長在出版會朗讀的〈嘸通嫌台灣〉:「咱若愛故鄉/請你嘸通嫌台灣/雖然討趁無輕鬆/認真打拚,前途有望/咱的幸福昧輸人」,更是在簡單中感動人心。
註:李敏勇日前指出,文庫所選的新詩讀本兩百首作品中,只有約十首以台語來寫,只有「海翁宣言」一首是漢羅拼音。
閱讀文學作品是語文教育的重要形式,而閱讀本國文學作品則是本國語文教育的重要形式,這更是人格養成與啟蒙的最重要過程。許多國家的語文教本有相當程度比重的文學作品,而且在學校語文教本之外更鼓勵青少年多多閱讀文學作品。振興台灣青少年的語文能力,不是墨守語文教科書文言文的高比例,而應該是多多讓青少年閱讀文學作品,不只本國的文學作品,甚至包括譯介的外國文學作品。
文學的台灣會開啟青少年的心靈與視野,讀一篇一篇台灣的小說或散文,讀一首一首台灣的新詩,接觸認識台灣作家或詩人,體會台灣的歷史際遇和文學情境,台灣的青少年和台灣這塊土地的連帶感更會形成。文學的啟蒙是善美與真實的啟蒙,會形塑明確的生之目的以及希望。深願教育部這一套特別為青少年選編的台灣文學讀本在國中、高中和青少年親密接觸,並進入家庭裡感動人心。
(轉載自由時報 2006.03.19 星期專論)
• 烏石悅讀二館: 你怎麼看《青少年台灣文庫》?
• 台視新聞:少年文學讀本 漢羅夾雜霧煞煞
• 聯合新聞網: 青少年台灣文庫 不會當考試考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轉載圖文內容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