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8-31

三十秒看政綱目錄,兩分鐘看電影預告

某天晚上心血來潮,隨手畫的簡圖目錄用30秒看懂蔡英文的「十年政綱」,意外收入蔡英文的臉書粉絲團、還上了新聞。我發現,固然有很多人認為,這張圖確實能讓更多人一眼就看見民進黨未來的執政方向;但同樣也有人認為,莖剖面圖的簡表缺乏美感,而且內容僅是把標題照抄一遍,根本無助於了解政策的內容。

不可否認,大部分網友的觀點都是對的。我僅想就幾點比較造成誤解的部分作一點說明:
  1. 看似只是把標題照擺一遍的簡圖,但其實內容我排序過,並非原始的個綱順序。透過六個顏色的區隔,讓大家更方便了解十八個綱與六大改造主軸間可能的屬性關係。
  2. 在內容過於簡化的批評上,我認為這是兩面刃的問題。就像全文超過四萬多字的十年政綱發表時,曾有人以「蔡博士的論文發表會」譏諷字太多,簡圖的功用則是希望讓更多人能有效率看完目錄。至於後續深入了解實在不是我在意的事。
  3. 「政綱」的意思是政策綱要,也就是大綱,至於細節或與政見則會另以政策白皮書提出。看到網路上有人「蔡英文的十年政綱故意不寫詳細內容,是爲了逃避以後政見跳票挨批」的謬論,反而是他自己不清楚綱領準則白皮書的差別。
賽徳克巴萊官方網站
台灣原住民史詩電影《賽德克‧巴萊》再過一星期就要上檔了,假如用一部國片作比方,許多人是從一張海報注意到它的存在,有許多人受到預告片感動決定買票進場。但無論是海報還是預告,兩者畢竟都不是完整的電影內容,觀眾還是得自己花時間去看完它--無論是賽德克‧巴萊還是十年政綱,才能理解它的內容。就算你認為國民黨推出的「國家願景」優於前者,那也必定先要看過一遍、消化理解才能決定,四萬字光翻頁都不只這個時間了,世界上怎可能會有三十秒就能看完看懂的便宜事?


這部片我期待好久了,每次看預告都會目眶紅。不過前幾天聽到威尼斯影展竟把電影出品國名從台灣改成中國,心中不免感慨,台灣原住民曾經反抗日本殖民血染山野,不知道是否某一天又必須為祖靈力抗中國霸權?
電影「賽德克巴萊」入圍威尼斯影展的出品國名稱爭議30日獲得進展,在駐義代表處交涉下,主辦單位在影展前一刻同意拿掉「中國」字樣,改成「中華台北」… (中央社, 2011.08.31)
明明台灣就是台灣,不是中國台灣也不是操你馬的中華台北。政府每次都高喊不要泛政治化,一下說經濟歸經濟、一下說體育歸體育,但電影歸電影的結果是甚麼?就是一次次的主權被賊匪強姦,國家被髒手抹掉。

更可笑的是,馬政府的外交部跟中央社都把出品國改成中華台北當成是一大「進展」。但是看看蘋果日報的說法:《賽德克》出品國越改越慘 連國旗都沒得掛
《賽德克.巴萊》出品國日前被影展冠上「中國,台灣」,電影監製和外交部寫信抗議,影展前夕,官網上的出品國突然改變,但卻未冠上「台灣」,而是被降格為「中華,台北」,且會場外不但未見中華民國國旗,就連中華台北的旗幟也看不到,完全被當透明人。
 馬英九連颱風夜都要再三強調九二共識,口口聲聲一中各表。很好阿!「中華民國」被裱到哪裡去了?國號國旗全都消失,這樣也叫獲得進展?


去你的湘馬欠,江西!

---
訥客的情緒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轉載圖文內容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