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2-24

書評:尼克森與毛澤東 (轉載)

從台灣懸鉤子家裡挖來的。


SEIZE THE HOUR: When Nixon Met Mao



The Sunday Times October 29, 2006

Tough at the top

REVIEWED BY MAX HASTINGS

SEIZE THE HOUR: When Nixon Met Mao by Margaret MacMillan


人們至今記得美國前總統理查尼克森的兩件事:他在1974因為水門案而下台、以及他在1972年中止了中國與西方世界的隔離。現在我們已經很難想像,在1972年文革之前、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在我們心目中是如何遙遠;還有當時它曾經對於美國全然執拗而明顯敵意的年代。


冷戰的超級戰士尼克森,突然決定要進行最驚人的外交行動時,美國政府至少花了兩年時間,進行折磨而冗長的溝通,才能派出國家安全顧問亨利‧季辛吉,去到北京進行秘密訪問。


然而從那時候開始,事件就快速地進展了。季辛吉覺得中國總理周恩來比起蘇聯人是一個更有同情心的談話對象。六個月後,美國總統本人親自與毛見了面,而季辛吉交給中國人一袋袋美國關於蘇聯的機密文件,也許開啟的並不是中美的友誼,但至少一直到今天維持了一種工作關係


瑪格麗特‧麥克米蘭以《媾和者》(Peacemakers),一本研究1919年凡爾賽和約的書聞名,這本書被認為是外交史的典範。Sieze the Hour則運用尼克森1972年2月在中國的那一週來作為一個平台,從那裏來檢視美國與「中土」的關係,以及尼克森、季辛吉、毛澤東與周恩來四個人非比尋常的個性。她拒斥了一般認為尼克森生活在一個無道德空間的看法,反而採用一位親密同事的看法--他沒有朋友--他「想做好事」。他對於內政不感興趣,認為外交政策才是美國總統該管的正事。


季辛吉這位歐洲出身的圓滑老手,第一次聽到他的老闆提議要與中國人展開高峰會時,非常震驚也不敢相信。然而當北京正面回應的時候,他的虛榮心驅使他,而不是威廉羅傑斯(Roger Williams,當時的國務卿)開始與北京的對話。


美國人希望中國能幫忙他們從越南脫身。中國人希望美國放棄對台灣的支持。兩邊都希望能夠利用對方來對付蘇聯,中國則從1960年代晚期開始與後者有軍事衝突。


周恩來是個經歷多次政治風浪的人,從未瞭解過文化大革命的恐怖,縱然紅衛兵將他自己女兒打死時,他也一字不吭。即使是毛澤東本人,在他那受到折磨的心理,到了1972年的時候似乎瞭解到中國的孤立狀態對他不利。麥克米蘭以一種漠然的態度來描寫中國的領導人,可能會讓那些將毛視為二十世紀大暴君之一的人感到惱怒。她對於毛的評語,「可能經年累月下來,毛變得有一點瘋狂」似乎摹仿的是學術界輕描淡寫的手法。


然而她的敘述卻掌握了美國對於中國的驚人無知。因此,不只是伴隨尼克森的媒體,還有總統本人與季辛吉,都好像是包團的旅客一樣,對於第一次進到一個禁止進入的世界而感到敬畏。


我自己也經歷了同樣的感動。在1971年四月,我跟隨一隊BBC的記者一起到中國去採訪,就是所謂「乒乓外交」的第一批,跟隨著美國桌球隊到北京去比賽(周恩來告訴中國隊要讓美國人贏幾場作面子。)我們癡呆看著、啊、噢不絕地走動於數個月之後尼克森所到的同一條路線,我甚至在人民大會堂與周恩來握了手。我們聽那些改造過後的知識份子的「懺悔」,透露文化大革命的內情,可是一字也沒有提起被殺死的三百萬人民;去採訪上海的家庭,可是他們對於因為毛的瘋狂政策而差點餓死的事完全忽略不談。


因為我們的無知,我們吞了許多中共的文宣,然而我們的無知比起美國總統應該是情有可原。他在與毛澤東的私人會晤的場合裏無恥地奉承他:「毛主席的作品感動了一整個國家,並且改變了一個世界。」季辛吉則讓中國人大笑,就在他跟他們討論在會談之後該對媒體說什麼的時候,季辛吉說:「只要有可能,我都說實話。」


至目前為止,中國高峰會的最大受益人是尼克森,他的第二次總統大選因此而獲得許多選票。在雙邊的議題上,中國未能讓美國放棄台灣(雖然,巧合地,就在尼克森訪問中國的時候,中國被投票進入聯合國取代台灣的位置)。


美國在對越南的戰爭裏,並沒有從中國那裏得到什麼實質的幫助,有一部份也是因為中國沒辦法提供任何幫助。也許這次的訪問最顯著的成果就是,對中美建交感到噁心的北越從此與中國疏遠,向蘇聯靠攏。


尼克森的訪問超俱象徵性,但若是因為如此就否定它的重要性,那也是荒唐的。在毛澤東與周恩來的晚年,這兩個老革命份子與帝國主義的走狗一起友善地坐下來。尼克森應該為了他的勇氣被讚揚,因為與北京的親善亦可能會鑄成大錯。


季辛吉在他老闆下台後談到他:「假如有人愛他,他就可能成為一個偉人。」毛澤東的醫生在他死後,也發表了並不完全不相同的看法,說毛主席沒辦法愛人或同情別人。這兩個冷漠的人--一位稍後在世界上最成功的社會裏因恥辱而下台;另一個則是最大人類災難、當代最失敗經濟的建築師--兩個人都孤獨而終。


麥克米蘭繼《媾和者》之後寫的這本書仍見她的功力。這個故事仍然與凡爾賽和約一樣沒有定論,雖然並不如凡爾賽和約一樣重要。這本書裏面有比較多笑話,都是恥笑那些西方的野蠻人,為了北京烤鴨與熊貓禮物而輕易上鈎。






Technorati Tags: , ,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轉載圖文內容請註明出處。